星期二, 6月 05, 2012

央行「阻升不阻貶」? -- 再探台灣匯率不對稱干預政策

 新文章, 敬請不吝賜教!

央行「阻升不阻貶」? -- 再探台灣匯率不對稱干預政策 (June 2012) 


本文的目的在於檢視台灣中央銀行是否在外匯市場執行不對稱干預政策。我們先以結構性自我向量迴歸 (SVAR)模型 認定出外生的結構性匯率衝擊 (structural exchange rate shock), 然後將其分解成升值衝擊 (appreciation shock) 與貶值衝擊 (depreciation shock), 藉以進一步探討央行是否在外匯市場上採用不對稱的匯率干預政策。透過檢視 1989:M5--2012:M2 的月資料, 實證結果發現, 如果匯率干預政策是為了因應實質匯率衝擊, 央行在 1998  年 3 月前後的匯率干預政策有很大的不同。在 1989 年 5 月 到 1998 年 2 月之間, 央行對於外匯市場的干預較小。反之, 證據顯示在 1998  年 3 月之後, 央行對於實質匯率確有顯著的「阻升不阻貶」之行為。而以全樣本期間 1989:M5--2012M2 的資料來看, 整體而言我們發現央行「阻升不阻貶」的實證證據。相對的, 如果匯率干預政策是為了因應名目匯率衝擊, 央行在 1998  年 3 月前後的匯率干預政策都是採取逆風干預,  但是其不對稱現象卻也顯著不同。在 1989 年 5 月 到 1998 年 2 月, 央行採取「阻貶重於阻升」的干預政策; 至於在 1998  年 3 月之後, 央行對於名目匯率的政策則是「阻升重於阻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