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4月 09, 2014

關於服貿爭議

基本上, 服貿爭議是一個披著經濟議題外衣下的政治議題。

前陣子跟一個政治系的同事聊到服貿, 他說:「你們經濟系的應該要出來多說點話」, 我笑笑回答: 「在我眼中, 服貿本質上就不是一個經濟議題, 而是一個政治議題。從經濟學角度切入或許可以講點東西, 但那只是捨本逐末。」

這就是我迄今從未對服貿爭議提出任何想法的主要原因。

我的研究興趣是總體經濟學, 對於貿易相關議題並不嫻熟。不過從經濟理論上來看,如果服務業貿易開放能夠帶來市場效率與競爭, 長遠來看是有益於經濟成長與發展。也就是說, 經濟學家相信,「效率與競爭」有益於經濟成長與發展, 而服務業貿易開放「可能」有助於效率與競爭。但是為何我要強調「可能」呢? 舉例來說, 如果一國的裙帶資本主義 (Crony capitalism) 盛行, 政策的透明與公開度不足, 造成嚴重的競租與資訊不對稱問題, 則開放政策未必能夠達到「效率與競爭」並進而促進經濟成長與發展。因此, 或許與某些經濟學家的觀點不同, 我相信「效率與競爭」會帶來好處, 但是我並不相信「貿易開放」一定會帶來「效率與競爭」。


其次, 從實證的角度來看, 服務業貿易開放是否會一致地 (consistently) 有益經濟成長, 應該尚未有定論 (這一點或許是我孤陋寡聞, 歡迎指正)。就我所找到的文獻來看, 包括 El Khoury and Savvides (2006), Yilmazkuday (2011), 以及 Law, Azman-Saini, and Ibrahim (2013) 等研究, 實證結果均發現, 服務業貿易開放並非"線性地"有益於經濟成長。用白話來說, 就是服務業貿易開放並不保證一定有益於經濟成長,
能否有正面效益, 還要其他相關條件配合, 如所得高低, 物價膨脹程度, 經濟制度健全度等。因此, 如果以台灣的「裙帶資本主義指數」 (crony-capitalism index) 高居全球第八位的情況來說 (指數越高代表裙帶資本主義問題越嚴重), (參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Crony-capitalism_index), 服務業貿易協定對於台灣經濟實際上的正面助益有多大, 我個人並不樂觀。一如政大財管系盧敬植教授所說:

"服貿協議絕對不會是萬靈丹, 老實說我也不相信它會像是反對者所說的毒藥。 這個協議比較可能像是 ECFA 一樣船過水無痕, 贊成者說得好處看不到, 反對者擔心的東西大多也沒出現。 比較有可能的後果是給裙帶資本主義多開幾道門, 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講並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間接的負面影響仍然存在)。"
(參見 http://forecasterror.blogspot.tw/2014/03/occupy-legislative-yuan.html)

也就是說, 在不考慮國家安全 (如電資通安全) 等問題, 純就經濟學觀點來看, 我個人對於服貿協議也持相同的看法。



最後, 姑且假設「服務業貿易開放」會帶來「效率與競爭」的好處, 但是從總體經濟學的觀點來看, 當我們探討到經濟成長的概念時, 必須從 10 到 20 年的角度來看。即使服貿長遠來看是有益的, 我不覺得耽擱個 2 到  3 年, 讓全台灣公民好好地檢視, 討論, 並尋求社會的最大共識, 對於台灣經濟會有任何明顯而立即的傷害。因此, 我想問的問題就是: 就算服務業貿易開放真的是利大於弊, 馬政府在急什麼? 為何非要在短期間且缺乏廣泛社會共識下通過服務業貿易協定?

馬政府在急什麼? 這當然不是經濟學家有能力回答的問題。所以我才會說, 服貿爭議是一個披著經濟議題外衣下的政治議題。





References

Antoine C. El Khoury, Andreas Savvides, Openness in services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s Letters, Volume 92, Issue 2, August 2006, Pages 277-283

Hakan Yilmazkuday, 2011。"Thresholds in the Finance-Growth Nexus: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World Bank Group, vol. 25(2), pages 278-295, May

Siong Hook Law, W.N.W. Azman-Saini, Mansor H. Ibrahim, Institutional quality thresholds and the finance – Growth nexu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Volume 37, Issue 12, December 2013, Pages 5373-5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