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應依國際慣例編制外匯資產資料, 以昭公信
吳聰敏, 李怡庭, 陳旭昇*
2020.1.17
*三位作者均任教於台大經濟系, 本文章純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央行立場
本文簡要版已刊登於蘋果日報論壇, 詳見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
本文簡要版已刊登於蘋果日報論壇, 詳見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
最近美國財政部公布了最新 (2020 年1月) 的「貿易夥伴總體與匯率政策報告書」(https://home.treasury.gov/policy-issues/international/macroeconomic-and-foreign-exchange-policies-of-major-trading-partners-of-the-united-states
), 在此次報告中, 台灣並未列入匯率操縱國的觀察名單。然而, 報告中指出, 台灣已經相當接近被列入的門檻 (Treasury continues to track carefully the
foreign exchange and macroeconomic policies of U.S. trading partners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both the 1988 and 2015 Acts, including several that are not on
the Monitoring List but are close to triggering key thresholds (e.g., Taiwan,
Thailand).)。
值得注意的是, 報告中特別說明(p.8),
台灣是唯一未依照國際貨幣基金會 (IMF) 標準公布外匯存底相關資料的亞洲主要經濟體。另外,報告也指出(p.19-20),台灣的外匯存底不斷增加但外匯政策與操作卻不透明
(Other economies are not as transparent about their foreign
exchange policies and practices, but the dollar value of reserves rose across
several major trading partners including Switzerland, Taiwan, and China.)。報告書的用字相當直接, 對於台灣而言, 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警訊。報告中引用一份美國經濟學家 Brad W.
Setser 所做的研究
“Shadow FX intervention in Taiwan: Solving a USD 100+ bn
enigma” (https://www.cfr.org/blog/looking-mysterious-hedging-counterparty-taiwans-lifers
), 其中說明台灣央行有隱匿其外匯資產的可能性。
Brad W. Setser曾任職於美國財政部, 目前擔任美國外交關係協會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的經濟學家。一國央行若干預外匯市場 (買入或賣出外匯), 央行的外匯存底數量一定會有對應的變動。但是, 他的研究發現, 近年來台灣的外匯存底資料並沒有忠實反映央行在外匯市場上的買匯干預。他認為, 央行可能隱藏了大量不為人知的外匯存底。根據他的計算, 央行隱藏的外匯資產約在 1,300 億到 2,000 億美元之間。依據央行公佈的數字, 2019年11月底, 台灣外匯存底金額為4,740.51億美元, 若 Setser 的估算正確, 央行大概隱藏了將近 1/3 的外匯資產沒有記錄在外匯存底。
這個數字令人咋舌, 那到底有什麼可能的手法, 可以把這鉅額的外匯資產隱藏起來? 根據 Brad W. Setser 的推論, 央行可能是利用與台灣保險業者的換匯交易 (SWAP) 來隱藏如此龐大外匯資產。首先, 我們先說明一下何謂「換匯交易」? 簡單地說, 換匯交易就是, 如果央行現在買入了 100
萬美元的外匯, 他可以先把這 100 萬美元的外匯賣給保險業者,
然後約定1年後以特定的價格買回這筆外匯。換言之, 換匯交易就是同時間做一筆即期外匯交易與一筆遠期外匯交易。同時,由於交易對手是本國金融機構,換匯之後這項資產轉變成央行對本國金融機構的債權,而不再是「對非住民的債權」(claims on nonresidents)。
根據國際收支統計手冊 (BPM6),官方外匯存底(official foreign reserves)是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對於非住民的債權,因此對於住民債權或表外資產可不列入外匯存底的官方準備帳。由於換匯是央行對本國金融機構的債權,而且屬於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表外資產,台灣央行的外匯存底並不包括換匯(也不包括央行存在本國金融機構及外銀在本國分行的外匯存款)。因此, 央行透過干預外匯市場所買進來的這筆外匯, 可以先藏到民間保險業者或銀行手中, 將來再拿回來。帳面上, 外匯存底的購買金額就會變少。造成有匯率干預之實, 帳面上卻無匯率干預之證據。Brad W. Setser 稱之為影子干預 (Shadow Foreign
Exchange Intervention)。
IMF 新制定(2013)的 International Reserves and Foreign Currency Liquidity (IRFCL) 中, 要求其會員國央行對本國金融機構及外銀在本國分行的外匯資產債權(像是央行存在本國金融機構及外銀在本國分行的外匯存款)以及外匯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也必須分別申報揭露在Other Foreign Currency Assets 與 Foreign Currency
Drains等項目。這才能在這個金融全球化與金融創新的世界金融體系中, 忠實表達一國外匯資產的全貌。
根據報載,不具名的央行官員已否認這項隱匿外匯干預的指控。台灣雖非 IMF 會員國, 但是為了與國際接軌, 除了自編金融統計之外, 向來都會另外出版一份 IMF 格式的 《金融統計月報》。因此, 依照與國際接軌的慣例, 並協助建立台灣成為亞洲金融服務中心的目標, 央行應透過會計帳編制的國際化, 盡速依照 IRFCL 編制資料, 也可同時駁斥 Brad W.
Setser 的指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