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9月 11, 2018

草包族經濟學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查費曼 (Richard Feynman) 曾經描繪一個故事 :
" 南太平洋的小島上 , 住著一群未開化的土人。 二戰期間 , 盟軍的飛機利用這些小島周轉物資。 土人們看到飛機降落到地面 , 卸下來一包包的好東西 , 其中有一部分贈與他們。 戰爭結束後 , 飛機自然不再來了 , 然而土人們相當懷念昔日的好時光 , 於是就有聰明的土人靈光一閃 , 發明了讓飛機再次降臨的辦法 : 他們在原來飛機著陸的地方鋪跑道 , 兩邊還點上火 , 蓋了間小茅屋 , 派人坐在那裡 , 頭上還綁了兩塊木頭 ( 假裝是耳機 ), 插了根竹子 ( 假裝是天線 ), 彷彿就像是控制塔裡的領航員 – 然後他們癡癡等待、等待飛機降落。 "

當然 , 飛機不再降落。

理查費曼把這個故事類比到科學研究 , 他把這樣的行為稱作 「草包族科學」 (cargo cult science), 也就是所謂的偽科學(pseudoscience): 徒具科學形式 , 卻沒有真正的科學內涵。 事實上 , 在經濟學中也存在著 「草包族經濟學」 (cargo cult economics): 操弄著各式各樣經濟學術語 , 作出缺乏經濟理論與內涵的論述。 而常見的草包族經濟學之一就是國民所得帳恆等式的誤用。
根據 2018 年 8 月 29 日台灣央行所公布的 「台灣國際收支資金淨流出的說明」 中 , 在標題為 「增加國內投資 , 擴大內需引擎 , 可降低我國超額儲蓄及資金淨流出」 之下的說明為 :

" 前述國民所得恆等式 : 假定 G = T, 則 I +(X − M) = S, 即 X − M = S − I, 一國經常帳順差係反映其超額儲蓄。 ... 採行 「外需」、「內需」 並重之雙引擎策略 , 擴大內需引擎 , 增加國內投資 , 可降低超額儲蓄及資金淨流出。 "

當然 , 我們無法確定這裡所謂的 " 反映 " 是什麼意思 , 不過根據後面的政策建議 :

" 採行 「外需」、「內需」 並重之雙引擎策略 , 擴大內需引擎 , 增加國內投資 , 可降低超額儲蓄及資金淨流出。 " (page 11)

" 政府已啟動「加速投資臺灣專案會議」 , 就排除投資障礙等議題擬定策略 , 改善國內投資環境 " (page 11)

以及

" 全球金融危機後 , 港、星、韓採內需為主之成長策略 , 致經濟成長的降幅 ( 與 1998-2007 年相較 ) 均小於台灣。 因此 , 在財政空間允許下 , 擴大公共建設 , 可協助產業調整轉型 , 進而帶動廠商投資意願 , 亦增加國內資本累積 , 以提高生產力、增加就業及促進薪資成長。 " (page 12)

我們推測央行所要傳達的訊息是 , 台灣的經常帳順差 (X − M) 是超額儲蓄 (S − I) 所造成的 , 所以透過擴大內需 , 改善國內投資環境以及擴大公共建設等與央行無關的政策 , 可增加國內投資 , 進而減少經常帳順差。

在此 , 且讓我們 「翻轉」 一下國民所得恆等式 , 重新論述如下 :
" 前述國民所得恆等式 : 假定 G = T, 則 I+(X−M) = S, 即 S−I = X−M , 一國的超額儲蓄係反映其經常帳順差。 ... 採行 「降低出口退稅率」、「降低進口關稅」 並重之雙引擎策略, 擴大進口引擎 , 減少經常帳順差 , 可增加國內投資以及降低超額儲蓄。 "
也就是說 , 同一條恆等式告訴我們 , 台灣的超額儲蓄是因為經常帳順差所造成的 , 所以減少經常帳順差可增加國內投資。

這種「一條恆等式 , 各自表述」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 追根究柢 , 問題出在 : 國民所得恆等式中的變數都是內生變數。 在 Robert J. Gordon 所著的總體經濟學一書中 , 就把此恆等式稱為神奇方程式 (magic equation), 並提醒讀者由於神奇方程式根據定義為恆等式 , 並無法辨識式中變數的因果關係 (Because the magic equation is true by definition, it does not identify the direction of causation among the interrelated variables) 。

事實上 , 給定同一條恆等式 , 我們可以說明 , 央行所謂 「增加國內投資」 以 「減少經常帳順差」 的說法不具意義 , 可輕易推翻。 舉例來說 , 如果央行持續以匯率貶值政策促進經常帳順差 ( 增加 1 元 ), 但消費卻減少 (2 元 ), 則儲蓄增加 (2 元 ) 。 因此 , 即便啟動所謂的雙引擎策略增加國內投資 (1 元 ), 倘若趕不上儲蓄增加幅度 , 超額儲蓄依然會增加。 以國民所得恆等式表示 , 就是

(X +1)− M = (S +2)−(I +1)

亦即 , 就算是增加國內投資 1 元 , 經常帳依然增加 1 元 , 而超額儲蓄也增加 1 元。 當然這樣的論證只是學央行隨便說說。要支持央行的說法 , 一個稍微較具經濟內涵的論述如下 :

" 在儲蓄不變下 , 增加國內投資 , 會讓均衡實質利率上升 , 根據未拋補實質利率平價(uncovered real interest rate parity), 並假設 (1) 國外實質利率不變以及 (2) 預期未來的實質匯率不變下 , 國外資金流入 , 使得資金淨流出 (net capital outflow, NCO) 降低。 在此同時 , 如果央行未干預匯率 , 當期實質匯率會下降 ( 新台幣實質升值 ), 經常帳亦會因而減少。 " 

然而 , 以上論述仍是在一個 ad hoc 的經濟模型下討論。 經濟學發展至今 , 將消費 , 儲蓄與投資等變數視為內生 , 強調變數的動態是來自經濟體系內參與者的決策與選擇 , 並將決策者的預期考慮進來 , 應該已是經濟學的基本常識。 簡言之 , 不是把變數搬到等號右邊就能自動讓變數變成外生變數。 利用恆等式來說明因果關係就是不折不扣的草包族經濟學。

當然 , 央行能夠體認到 " 台灣經濟成長的動能高度仰賴國外需求 , 致長期經常帳順差及資金淨流出 ; 惟經濟易受國際景氣波動的衝擊 , 且台灣出口產品及市場均高度集中 , 容易受單一特定產業或國家景氣的影響 " 之問題 , 實屬難得。 只是進一步要問的是 , 「台灣經濟成長的動能高度仰賴國外需求」 的問題孰令致之 ? 央行該為此負起怎樣的責任? 以及央行該如何透過貨幣政策解決這個問題 ? 而不是兩手一攤 , 把攸關央行政策的「長期經常帳順差及資金淨流出」問題, 以草包族經濟學的論述, 歸咎給超額儲蓄, 並開出「擴大內需 , 改善國內投資環境以及擴大公共建設」等與央行無關的藥方, 推托給政府其他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