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月 16, 2021

淺談大麥克指數

 

 

許多國際機構都有編製 PPP 匯率。如果我們拿 PPP 匯率與實際匯率做比較, 當實際匯率大過於 PPP 匯率時, 我們就說該國的貨幣被低估, 反之, 則是被高估。《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 建議使用麥當勞的大麥克漢堡價格來計算 PPP 匯率, 並稱為「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

大麥克指數的優點如下:

  1. 全世界大麥克漢堡為同質商品。
  2. 使用當地的原料供應商, 降低運輸成本。
  3. 在全球將近 120 個國家均有販售。

雖然大麥克漢堡看似是一個單一商品, 根據 Parsley and Wei (2007) 的研究, 大麥克漢堡其實是由貿易財 (雙層純牛肉, 生菜, 起司, 酸黃瓜, 洋蔥, 以及芝麻麵包), 以及非貿易財 (勞工, 租金與水電) 所組成,可用來檢視 PPP 而非「一物一價法則」。

經濟學人雜誌從 1986 年開始編製大麥克指數, 雖然看似戲謔而生活化, 但是透過大麥克指數所得到的貨幣低估或高估程度, 與一般學術上以 CPI 建構的 PPP 匯率所算出來的低估或高估程度, 事實上相當接近, 並在評估一國幣值應有之價位上, 具有參考價值 (參見Bekaert and Hodrick (2017) 之討論)。

大麥克指數的計算相當簡單, 以 2021 年 1 月為例, 大麥克在台灣的售價為新台幣 72 元, 而美國的售價為 5.66 美元, 因此

BigMac = 72/5.66 = 12.72

而新台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為 27.98, 隱含新台幣被低估的程度為:

100*(12.72-27.98)/27.98 = -54.50%

在 2021 年 1 月的資料中, 全世界只有瑞士, 瑞典與挪威三個國家的貨幣相對於美元被高估 (分別為 +28.8%, +12.6% 與 +7.5%)。至於新台幣則是相對於世界其他貨幣而言, 被嚴重低估的貨幣之一。事實上, 新台幣的低估嚴重程度在 55 個國家的貨幣中, 排名第 10, 僅次於

黎巴嫩 (-68.7) 

俄羅斯 (-68.0%)

土耳其 (-64.5%)

南非 (-61.90%)

烏克蘭 (-61.1%)

亞塞拜然 (-58.9%)

印尼 (-57.5%)

馬來西亞 (-56.4%)

羅馬尼亞 (-56.4%) 

根據 Parsley and Wei (2007) 的發現, 大麥克指數中以勞動成本所佔的比重最高, 因此, 多數的開發中國家的大麥克指數小於其實際匯率,可能是因為勞動成本低廉所致。

事實上, 大麥克指數不只生活化且趣味化, 其實用性也頗受學術界肯定。舉例來說, 在經濟學較佳的期刊中, Ong (1997) 提供證據說明大麥克指數在中長期與 PPP 理論一致。Clements et al. (2010) 發現大麥克指數對於未來中長期的匯率變化具有預測能力, 而 Landry (2013) 則是以大麥克指數進一步研究「國界效應」。至於 Parsley and Wei (2007) 除了以大麥克指數研究匯率相關議題, 重要的是, 他們發現以大麥克指數建構的 PPP 匯率與以 CPI 建構的 PPP 匯率相當一致, 證實了大麥克指數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對於大麥克指數的相關討論與學術上的應用, 可參見 Ong (2003)。

根據大麥克指數, 新台幣的幣值被嚴重低估, 在 2016 年時曾被媒體廣泛報導, 台灣的央行則以新聞稿說明, 認為大麥克指數不適合用於評估當前市場均衡匯率(參見 ``大麥克指數太簡化 央行:不適合評估均衡匯率'' (2016-07-26 18:25, 自由時報, 記者盧冠誠))。

然而, 任何衡量都不可能精確, 各種指標也必有其缺陷, 與其「放大絕」批評其不符合 PPP 假設, 直接否定指標所提供的重要訊息, 不如檢視其實用性有多大。

或許大麥克指數不是均衡匯率的完美衡量, 根據大麥克指數, 幾乎所有國家的貨幣都是被低估, 這顯示該指數具有系統性的向下偏誤, 確實不適合直接用來評估當期的均衡匯率, 但是透過跨國比較與觀察長期走勢或許還是能夠帶來一些重要資訊。


下圖畫出台灣, 南韓以及中國 2000--2020 年以大麥克指數與實際匯率相較後貨幣的高估或是低估程度。從跨國比較來看, 韓元相較新台幣與人民幣來說, 被低估的程度較為輕微。從長期的時間序列來看,人民幣原本在 2000 年 4 月時低估程度為 52.36%, 之後逐漸改善, 到了 2020 年 1 月時, 低估程度為 44.9%。 新台幣的走勢則剛好相反, 低估程度在 2000 年僅 8.86%, 繼續一路惡化, 在 2012 年左右與人民幣低估程度相當, 之後惡化的趨勢不變, 直到 2020 年 1 月的低估程度為 57.5%。

由於新台幣被低估的程度呈現不斷惡化的趨勢, 不禁令人好奇這樣的狀況是從何時開始。 我們將資料回朔到 1994 年 4 月, 這是經濟學人雜誌最早開始追蹤新台幣大麥克指數的年份。我們將新台幣高估或是低估程度畫在底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 在 1994--1997 年, 新台幣是略為高估 (平均約 3.55%), 然而在 1998 年忽然反轉為低估 19.51%, 2000 年略為改善, 但之後就一路惡化下去。

 


 因此, 如果長期以來, 一國的大麥克指數都指出該國貨幣被低估, 而且一直是貨幣低估國排名的前幾名, 更有甚者, 貨幣低估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就應該進一步思考到底問題是出在實質經濟面 (如勞動市場等), 還是不當的匯率政策使匯率偏離了其基本面, 這恐怕不該以一句「太簡化」輕輕帶過。

 

有些人認為大麥克指數中的一籃子商品的商品組成太少 (只有雙層純牛肉, 生菜, 起司, 酸黃瓜, 洋蔥, 芝麻麵包, 勞工, 租金與水電), 不具代表性。然而, 根據陳旭昇 (2020), 將 2017 年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所計算的 PPP 匯率與 2017 年 7 月的大麥克指數做比較,不難發現, 大麥克指數雖然只是透過一個簡單的漢堡價格來計算, 卻和國際機構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所計算出來的 PPP 匯率相去不遠, 足見大麥克指數的優異之處。更重要的是, 囿於資源限制, 國際機構一年只能公布一次 PPP 匯率, 而大麥克指數一年則是公布兩次 (1 月與 7 月), 可以更即時地獲得資料。


延伸閱讀:

1. 國際金融:理論與實證 (第 1 版), 陳旭昇著, 雙葉書局 (2020 年 9 月出版) 

2. Burgernomics: The Big Mac index